六大院士眼中的武大测绘文化
今年是武大测绘学科成立60周年,作为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测绘学科,大测绘学科吸引了国内外测绘界的强烈关注。武汉大学的学科为什么会如此备受关注?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一流学科?其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武大测绘学科特有的文化精髓,武大测绘文化到底包含了哪些呢?近日,李德仁、宁津生、刘经南等六大院士共同解读了何为武大测绘学科文化。
李德仁院士:创新
从事一个专业,要对新事物持有敏锐的觉察力,并注意吸收和运用。我把武大测绘遥感学科出彩的原因归结为:紧跟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,持续吸收和充分运用新技术。
传统的测绘科学立足解决几何问题,武大的几何遥感在世界上是领先的。这些成绩的取得绝非一蹴而就,而是经历了从无到有、从有到强,传承与创新的持续发展。从画地图到研发卫星,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,既要有战略高度,又必须扎扎实实。
从传统的光学测绘遥感,到高光谱和雷达遥感,测绘遥感学科体系不断壮大。2000年与武大合并后,学科交叉与融合有了新突破,开拓了在高光谱、雷达遥感等领域的研究。对于创新,我的思路是不断走出国门,了解世界发展的最新动向。我上学时不知道雷达,1995年在苏黎世理工大学任客座教授时才初次接触。我用4个月把那里所有关于雷达遥感的书都看完了,边看边复印,装了满满3箱寄回国。回校后,组织几个老师和博士生建立了雷达遥感兴趣小组,把资料送给他们翻译、阅读和讨论。
我的老师王之卓先生曾说过:“跟着外国人走不叫创新,根据国家科学发展需要,为实现还没有实现的目标去努力,这才是真正的原始创新。”原始创新的过程相当艰辛,获得其他人的认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譬如,我在1994年加拿大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“空间数据挖掘”的理论,并和弟弟李德毅院士一起培养博士,写出了中文和英文专著,是一个理论创新。现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了,数据挖掘的重要性已为世人所公认。
孙中山先生说:“先知者先觉,后知者后觉,不知者不觉。”搞创新就是先知先觉。一方面,我们要争做先知先觉者;另一方面,国家应当对超前创新给予宽容,允许失败。
宁津生院士:团结
我一辈子都在这里,60年没有离开过。我深深体会到,测绘学科的内涵,用“严谨、求实、团结、奋进”的老武测校训是可以完美诠释的。
首先是严谨。测绘学科首先就是要获取自然环境或形态的位置、时间等数据。获取数据需要人扛着仪器到野外测量。测量时因为种种原因会存在一些误差,但在最后利用观测数据计算点位坐标时,必须把误差控制在最小范围。
第二是求实。测绘常常要提供点位坐标或边长数据,这些数据必须实事求是。测量有各种规范,其中一条必须坚守的就是不能造假。记录观测数据的手簿是绝对不允许涂改的。
第三是团结。测绘人员在野外作业时,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。小组人员分工明确,有人观测仪器,有人记录,有人做辅助性工作。大家必须团结互助,不然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得不到保障。
最后是奋进。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从建校之初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,都是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发展的。从第一届校领导班子起,学校就提出了“团结奋进”的口号。老武测在成立后不久就有了硕士和博士点,1978年被评为全国重点高校,这与学校团结奋进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分不开的。
在新的历史时期,尽管仪器设备实现了自动化、信息化,测绘人员的工作条件大大改善,但“严谨、求实、团结、奋进”的精神,依然是我们需要的。要创世界一流大学、世界一流学科,就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不断创新发展,这样才能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更好更专业的服务。
刘经南院士:责任
老武测的校训是“严谨、求实、团结、奋进”。“严谨”强调的是责任意识,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都允许出错,但工程学科是不能出错的,因为关系到无数人的生命。测绘是工程学科,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第一重要。“求实”强调的是唯实唯真、追求真理,这是科学精神的核心。“团结”强调的是团队精神,测绘学科要又快又好地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,必须有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合作。“奋进”强调的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,测绘是获取资源与环境信息、实施工程建设的先行者,必须有不畏艰险、敢为人先的职业精神。
武大测绘学科之所以能够走在世界前列,正是因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们就进行了学科转型和改造升级的探索,从传统的光学测绘遥感到高光谱和雷达遥感,从传统的大地测量到空间大地测量和导航与位置服务,从传统的地图制作到地理信息系统服务,实现了从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潮流,到在一些重要领域引领世界潮流的转化。
武大测绘学科未来的发展,我认为更需要跨学科、跨领域、跨行业的合作,更需要强大的创新团队。我们已经实现了测绘学科与计算机、电子信息等学科之间的跨学科融合,也在进一步探索与物理学科的教师共同研发导航芯片等。
测绘学科未来的发展还需要武大的大力支持,让更多基础学科参与进来,迎接科技革命的新挑战。这不仅能满足测绘学科发展的需要,同时也为合作学科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,是一个互利共赢的绝好机会。
张祖勋院士:传承
武大测绘学科的精神内涵核心是传承,测绘学科之所以如此兴旺,就得益于几辈学人的发展传承。新中国测绘奠基人夏坚白、王之卓、陈永龄等院士,都是顶级科学大家,正是在他们的影响和培育下,才涌现出李德仁、宁津生、刘经南等院士,随即又培养出龚健雅、李建成等新一批院士。
有些人会说 “年纪大的有经验”,这一点在学术上不完全适用。学术需要创新推动,创新需要灵感,年轻人才是创新的主力军。谈到对年轻人的培养,就必须提到一位重要人物——我的导师王之卓先生。大学毕业我留校担任王先生的助教,3年后又报考了王先生的研究生。他对年轻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亲切耐心的指导,令我终生受益。
先生只批评过我一次,至今犹在耳旁。当时,他督促我编一个程序,我因为并不擅长,一直以“忙”为借口拖延。几次之后,他严厉地批评我:“人不怕慢,就怕站。慢一点没关系,站一下也没问题,但是不能停下来。有些东西可以放下来,半年甚至一年,但稍微调整后一定要重新捡起来,一直搞下去。坚持很重要,认准一个目标就要坚持下来。”
王先生60年孜孜不倦教书育人,一个导师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弟子实属不易,这比他自己的学术成果更有价值。2002年,王先生临终前对我们说:“未来的路要自己慢慢走。”
发现年轻人,重用年轻人,创造平台让他们施展特长。王先生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我,任系主任、副校长时,我就有意提拔年轻人。
龚健雅院士:融合
相对于计算机等年轻学科,测绘学科既古老又传统,有100多年的历史。近二三十年,信息化日益普及,为测绘学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精尖的技术,并衍生出一个前沿学科——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。这是一个交叉多元的学科,和地理专业有关,和计算机专业有关,和测绘专业也有关。测绘学科的老一辈科学家积极拓展,在全国最早成立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,不断向其它边缘学科发展和渗透,使测绘学科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占据了半壁江山,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。
不向其它方向延伸,一个学科的发展之路将会越来越窄。测绘学科今后的发展同样决定于能否顺势而为、乘势而上,要看学科带头人是否有前瞻的眼界。
新兴的无人驾驶汽车、大数据分析等,看似属于IT领域,但结合测绘也是大有可为的。测绘绘制的地形图,在目前的汽车导航与位置服务中起了重要作用,将来的无人驾驶汽车需要更精确的地理信息,测绘人必须参与其中,努力拓展测绘学科的用武之地。一流学科的精髓就在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。
除此之外,测绘还广泛应用于农业、林业、水利、城市管理、环境监测等传统行业。测绘遥感技术与其他学科交叉,还可以产生新的研究方向。例如,我们最近在与武大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共建实验室,通过激光雷达测量和光谱测量进行水稻育种研究。
以前,测绘学科的毕业生百分之八九十都去测绘行业和部门,现在大约只有百分之二三十留在测绘部门,相当一部分去了互联网公司,这说明测绘遥感学科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,在更多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。
李建成院士:进取
武大测绘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“严谨、求实、团结、奋进”的价值观,放在现在来说,就是“工匠精神”,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、一种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、一种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。
这8个字中,我对“严谨”体会最深。测绘学科本身对数据理论的严密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,我们必须严格严格再严格。得到了大量观测数据之后,必须在严密的理论条件下,运用精密的数据处理技术来完成。理论如果有缺陷,或者在数据处理技术方面考虑不周,都实现不了学科目标。严谨是我们在任何时候、任何条件下首先应该持有的一种态度,也是应该始终坚持的一种精神。
我认为,武大测绘学科文化最突出的特质是锐意进取,是不断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测绘手段进行改造,形成新的学科体系。在这方面,武大测绘学科表现出色。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是举全国之力,集合中国最优秀的测绘人才资源、教学资源办起来的一所学校,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公认的“世界测绘教育之都”。现在,随着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,学科进入了崭新的阶段,众多方面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。过去描绘地球形状的精度是10米,现在精度提高到厘米级,将来还要提升到更高的精度。没有锐意进取的精神,我们不可能完成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,并不断取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。
文:中国测绘宣传中心,作者:严航 付晓歌 肖珊 陈丽霞
原题:打造一流学科 培育创新英才—— 6位院士畅谈武大测绘学科60年文化积淀
编辑:陈柳林
审核:高冲
推荐阅读
重任在肩,使命催征---记海洋军事测绘生力军大连舰艇学院测绘系青年教员群体
---------------- 推 广 ---------------